网站首页 妇联简介 工作动态 基层动态 组织宣传 妇女发展 妇女维权 家庭工作 两纲实施 通知公告 财务专栏
  • 1
  • 2
栏目导航
时政新闻
工作动态
妇联资讯
基层妇联
组织宣传
妇女发展
妇女维权
家庭工作
两纲实施
通知公告
财务专栏
您现在的位置: 巴中市妇女联合会 >> 时政新闻 >> 正文
为了美丽的乡村梦想
作者:佚名    文章来源:巴中传媒    点击数:458    更新时间:2013-10-16

  ——以统筹城乡理念全域推进“巴山新居”扶贫工程建设纪实







  编者按:近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实施省委重大发展战略,统筹城乡、追赶跨越、加快发展,巴中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建设热潮。即日起,本报陆续推出“实施省委重大发展战略、推车上坎攻坚突破”系列报道,敬请关注。

  省委王东明书记指出,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,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使命。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特别提到在秦巴山区建设“巴山新居”,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。这是对巴中的极大关怀和鼓励。按照王东明书记的话说,不仅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,更要过上好日子。为深入实施省委“三大发展战略”,夯实底部基础,实现次级突破,近年来,巴中以“巴山新居”工程为载体、以四级城镇体系建设为重点,着力扶贫开发,统筹城乡发展,找准同步小康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,坚持“全程、全域、全覆盖”和“政府主导、规划引导、群众主体、社会参与”的原则,把新居建设与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社会事业、改革创新结合起来,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、中心村和聚居点聚集,稳步推动土地向适度规模聚集、产业向园区聚集,促进了区域整体协调发展,绘就了观察在整体贫困、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、加快发展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标本。

  一

  “尖尖山、弯弯路、密密林、茅草棚棚笆笆门”正在南江县黑池村老百姓的眼里逐渐消逝,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蓝瓦白墙的巴山新居、一条条延伸到家家户户的水泥路、生意兴隆的农家乐、充满欢声笑语的休闲广场……

  “巴山新居”工程以建设新房舍、新产业、新设施、新风尚为主要内容,是四川省继“牧民定居”和“彝家新寨”后又一重大扶贫工程,更是巴中市委、市政府“让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老百姓们早日住上好房子、过上好日子”的具体行动。“巴山新居”点缀青山绿水,巴山大地因此更加美丽。

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”,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。

  2011年6月,市委书记李刚在广泛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针对巴中地质灾害频发、农村住居条件较差的现状,为有效避免年年遭灾年年建的循环,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住居条件,实现发展提升,提出建设农村新居工程的构思。同时,市委、市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先后到地震灾区参观“灾后重建”,到藏区“牧民定居”、彝区“彝家新寨”学习借鉴,并结合巴中实际,提出了全市用7到10年时间建设完成41.39万户农村新居工程。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书记处书记、中宣部部长、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2012年1月在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给予了充分肯定,并欣然命名——巴山新居。

  省委王东明书记指出,四川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,重点在农村,难点在贫困地区。巴中实施“巴山新居”工程,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“始终把新村建设作为重要载体,从整体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”的要求,着力于整体性、根本性的一项重大扶贫工程,是从巴中地处秦巴山区核心区域的实际出发、使现代文明与巴文化特色有机结合、建设宜居宜业新家园的民生工程,是激活各类要素、整合各种资源、聚集各方力量,加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发展工程。因此,巴中把“巴山新居”工程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,作为坚持“两化”互动、统筹城乡,加快扶贫攻坚、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系统谋划、统筹推进。这一惠及千家万户最大的民生工程实施以来,得到了省委、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,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自觉参与,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。

  2013年1月17日,省委书记王东明来到巴中调研,在南江县黑潭乡南鹰村详细了解“巴山新居”建设机制、功能配套等问题。当得知新居工程建设中将坚持“产村相融”,紧紧围绕实施“六大扶贫”工程,配套建成便民服务中心、农民技能培训中心、卫生计生服务室、农家超市、文化体育中心,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为改善时,王东明书记十分满意。他说:“你们依据实际,把巴山新居建得很好,群众到新居聚居后,公共服务也配套上去了,搞到位了。”他语重心长地说,农民居住环境改变了,公共服务一定要搞上去,既要让老百姓能够吃得饱饭,住上好房子,也要能看得起病、上得好学,能够享受文化、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,让乡亲们生活得更舒适。同时要把外面的企业引到农村来,与群众一起来发展,打开农产品市场,把产品质量搞优,让老百姓能够挣到更多的钱,既要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,更要过上好日子。

  市委书记李刚指出,实施"巴山新居"工程是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务实之举,是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破题之举,是新时期一项重大民生工程、环境工程和发展工程。巴中必须走出一条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,“巴山新居”就是探索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。

  二

  2011年9月,全市新村建设和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在柳林镇启动。至此,一场以“巴山新居”建设为重点的全域脱贫之战在巴中大地打响,各县(区)掀起了建设“巴山新居”的热潮。

  为迅速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方式和环境条件,2011年以来,巴中对全市30.89万户土坯房、危旧房和5.6万户灾害危险区、边远高寒山区的农房实施改造,规划了以商贸流通、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等为依托的“巴山新居”工程,分为100个片区,计划7到10年时间,建设中心村180个、居民聚居点2380个。

 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坚持“全域、全程、全覆盖”和“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规划引导、群众主体、社会参与、政策促进、协调推进”的原则,引导农村人口向市中心城市-县(区)城市-重点镇(特色镇)-中心村和聚居点聚集,构建符合山区特色、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。

  短短一年多时间,一座座新居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,一片片新居装点着巴中的千山万壑,巴中农村面貌正在加快改变,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。

  10月9日,记者在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看到,青瓦白墙、斗拱飞檐、错落有致的一幢幢富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“小洋楼”掩映在青山绿水间,蜿蜒的水泥路四通八达……这些漂亮的房屋,与两年前看到的那些散落在山间的一座座孤零零、低矮简陋的土坯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走进村民葛永兰的新居,楼上楼下铺上了大理石地板砖,数字电视机、冰箱、欧式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,还用上了自来水,安装了抽油烟机。葛永兰高兴地说:“新房子设计得很漂亮,过去修房造屋,请个木匠师傅在墙壁上划个草图就开工建设,现在的新居建设,政府派来专门的设计人员,房屋样图拿来,供我们选择,按图施工,房屋修出来跟那效果图一样漂亮。”

  中岭村村民胡春玲、张正兰的新居梦也同样实现。2011年,在充分尊重她们意愿的前提下,新房采用统规统建,他们自家筹资10多万元,政府补贴1.8万元,建起了别墅式的巴山新居,去年就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房子。

  “现在不管天晴下雨都不担惊受怕了,闲时还可以去广场上逛逛,村里还建起了便民服务中心、标准化卫生室、漂亮的学校。要是进城就更方便了,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。现在做梦都在笑哦!”胡春玲高兴地说。10月11日,记者走进通江县新场乡红岩中心村,处处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、欢乐祥和的景象。前庭后院里,卷心菜、韭菜、蒜苗脆生生、绿莹莹一片……“现在的房子更漂亮,住起来很舒服。”站在两层新居楼前,村民吴克甫一脸幸福。

  2012年3月,新场乡红岩村作为全市首批规划建设的12个中心村之一,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,按照“产业带新居、新居带新村、新村带农村”的理念和“政府主导、群众主体、乡镇主责、村居主力、部门主帮、社会主动”的机制,一期建成60套“巴山新居”,并对140余户农房进行风貌改造。

  2012年10月前,红岩村大多数村民还住在海拔800余米的孙家坪、赵家湾。因野猪出没、水源匮乏、交通不便,一年的收入并不高。村里几乎都是土坯房、危旧房,只有三四户居民有砖房。“现在的房子更漂亮,住起来也很舒服,张帝娅、邓玉印等几户还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,既省电又方便,我也准备安装一台。”村民吴克甫说。

  目前,全市已建成了王坪村、槐树村、中岭村、三皇村等一大批新村示范村,共建成了895个聚居点和38个中心村。

  三

  巴山新居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。

  按每户建新房子12-15万元的成本和5-8万元的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配套概算,十年需投资700余亿元。巴中通过项目扶持、群众参与、社会帮扶和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方式解决资金来源。

  把扶贫项目试点资金作为“粘合剂”,使各类涉农资金围绕“巴山新居”工程有序“集结”,原本分散的资金形成了“拳头”效应,主要用于解决群众建房资金补助、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配套。推行项目扶持、群众参与、社会帮扶的多元化投入方式,住房改造资金来源实行村民筹一点、亲戚朋友借一点、政府补一点、银行贷一点的办法,对特别困难的群众还通过社会帮扶的方式解决。

  产业发展资金按照市场化的思路,立足本地资源优势,引进企业和业主,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。按照“前七年基本完成、后十年全面完成”目标,实行挂图作战,倒逼工期。由市、县、乡镇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,分项目落实“限时责任制”、“问责追究制”、“部门帮扶制”和“驻村指导制”,形成“组织运转有序、部门配合得力、资源整合到位”的良好格局。

  农民是“巴山新居”工程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。在巴山新居建设实施过程中,巴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推动其依靠自身力量建设美好家园,真正成为新居建设的受益者、参与者和建设者。通过规划调控、政策激励、典型示范引领及配套建设聚居点内外道路、供水、供气、广播电视、宽带网接入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,增强聚居点的吸引力,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适度集中居住。让农民群众参与到新居规划、设计、建设的全过程,充分享有知情权、决策权、监督权。住房新建、改建、扩建和风貌整治,以及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完善,都要由农民群众自己讨论、自己决定、自己建设,提高群众对聚居点的认同度、参与度,增强群众对聚居点的感情。在社区管理上,形成群众认同的建设管理机制和村规民约,促进管理方式由“代民做主”向“村民自治”转变。

  “建设‘巴山新居’工程推进全域扶贫开发,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,必须创新体制机制,整合资源,凝聚力量,才能确保各项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。”巴州区区委书记张平阳说。

  全市在巴山新居工程实施中,积极探索,勇于创新,走出了一条“巴山新居”建设的新路子。

  用地保障机制。按照“用活政策、有序流转、盘活存量、扩大增量、拆旧建新、集约利用”的思路,清理利用闲置土地,开发利用荒坡荒地,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流转调整土地,完善细化“村民集中居住—宅基地退出整理—城乡土地增减挂钩—增加建设用地指标”的土地利用模式,探索试行农村宅基地置换交易,集约节约利用占地指标,最大限度满足“巴山新居”工程和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用地需求。

  多元投入机制。在逐年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,采取“农户自筹资金主体投入、政府整合项目以奖代补、银行创新服务放贷扶持、打造融资平台筹措资金、运用市场手段招引业主”的方式,发动农户筹集资金,整合县(区)级涉农资金集中打捆投入,通过实物(产权)抵押和信用担保获得涉农金融贷款集中投入“巴山新居”工程“园区+社区”建设,破解了扶贫开发资金难题。

  联动推进机制。探索建立“五联”运作机制,大力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率和质量。实行干部联责,建立“县区级领导挂乡(镇)、部门领导驻点、乡镇领导包村、村组干部帮户”责任制,坚持“不脱贫不脱钩,不致富不撤兵”。落实部门联项,依据各自职能职责,将工程设计、资金筹拨、技术指导、质量监管等包干到部门,联项联责抓项目建设。聚合资金联效,按照管理主体、投入渠道、资金用途、审批程序“四不变”的原则,统筹安排项目投入、业主投入、群众投入、信贷投入、奖补投入等资金,整合放大投资绩效。引导社会联动,大力推行“支部+协会+农户”、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、“科研院校+基地+农户”、“业主+农户”等产业发展模式,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。推行绩效联评,对扶贫开发各类项目建设的质量水准和实际效用,由县区级领导、职能部门、行业专家、群众代表和扶贫对象现场评价打分,作为目标考核和评先选优的基本依据。

  建设管理机制。全面推行“三协商、四同步、五自主、六民主”运作机制,乡村干部、施工队伍和建房农户共同协商确定工程选址、建筑面积、单位造价;坚持质量监管与建筑施工同步、产业培育与新居工程同步、配套设施与住房建设同步、项目运行和服务管理同步;农户自主申请拆旧建新、自主决定投资投劳、自主确定施工队伍、自主选择监理单位、自主落实土地调整;实行“项目民选、方案民定、事务民决、财务民管、质量民评、利益民享”,保证了工程推进的效率和质量。  在新居建设中,南江县沙河镇红光村发挥群众主体作用,大力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和其它资金,调动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,并利用新农村示范片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,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房改造、水利、国土等基础设施建设。

  沙河镇镇长黄远义说,红光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块实行统筹实施,捆绑项目,规划上因地制宜,统规统建。管线全部地埋,雨污进行了分流,道路环环相扣,基础设施配套,搞好占补平衡。捆绑项目上利用了水利、国土、扶贫连片开发,新村建设等多个部门资金来进行捆绑使用,基础设施建设老百姓该投入的,如屋基、地面以下的基础工程都是由老百姓自行负担。

  四

  新居建好了,老百姓住进来了,但要留得住人,还得靠发展;发展是动力,机制是核心。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,各县(区)积极探索有效机制,为“巴山新居”工程推进注入了强劲的活力。

  在“巴山新居”建设中,全市将产业培育作为核心,把增加“造血”功能作为出发点,立足绿色和生态优势,引导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、特色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,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,户有致富门路。

  对于流转土地种植红心猕猴桃,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村民王兆良感触颇多:“以前,全家7口人眼巴巴地望着自家田地,一年除去成本和劳力,全家人还得靠年轻人在外务工挣钱养家,日子不用提有多难过了。现在自家3亩土地租给园区,不仅能得到粮食补偿,而且村民还可以到园区务工当工人,活路轻松还有工资拿,家中的小孩也照看了。17年的合同租期满后,土地和产业凑成了自己的了。”

  在建设巴山新居的过程中,王坪村把产业培育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和支撑,大力发展猕猴桃、中药材、茶叶等多种产业。在规划景区内,以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中医院旧址为分界线,在红军烈士陵园周围种植有观赏、经济价值的中草药,发展巴药产业,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周围建成红心猕猴桃产业园,加上集保护植被、经济价值于一体的经济林“点缀”其中,几年后的王坪村大多数村民可实现园区和工厂就业,人均年增收可达2000元以上。

  目前,王坪村连片种植了1500亩茶树,发展了以芍药、红花、郁金香、月季、桅子等各种花卉中药材为主的中药材园500亩,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建设的1000亩红心猕猴桃园初具规模。不仅如此,王坪村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优势,紧紧抓住现在平均每天前来王坪AAAA级景区拜谒革命先烈、接受红色教育和参观旅游的人达5000多人这一有利机遇,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。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、扶持的同时,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引导、管理,树立了各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经营、热情服务、友善待人良好形象,营造了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,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。以休闲、旅游、餐饮、娱乐为主的农家乐已有27家,特色小商品店已有15家。

  “以前‘靠山’却没想到‘吃山’,当然那时候巴山新居还没建设,也没有条件‘吃山’,只好常年外出给别人打工。现在我们村依靠王坪景区建起了巴山新居,来这儿耍的客人多了,开办起农家乐,一两个月的收入就超过以前全年的打工收入。”“一九三三”农家乐老板娘说。

  南江县红光村以建设“巴山新居”为契机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实现了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,以产业发展促进新村建设的“产居相融”的互动发展模式,把产业发展与新居工程配套、同步推进,通过流转土地、引进龙头企业做大产业基地、吸引农户向产业集聚地集中。

  “我今年栽了3亩金银花,与南江县百草药业公司药业签订了合同,销售和种植技术都有了保障。”村民张民光充满信心。

  多年在外打拼的沙河镇金星村农民工唐天福,在红光村一组新建了养猪场,目前已投资600多万元,流转土地50亩,建起大型猪舍8幢,已调回优质能繁母猪160头,预计年出栏育肥猪5000多头,仔猪3000余只,年产值200多万元,预计可带动全村100多户300多人发展生猪养殖。

  该村村支书苏映全介绍,在产业培育上,全村以发展生猪、土鸡和金银花等种植养殖业为主。去年春全村新植金银花300多亩,发展露地蔬菜400亩,发展巴山土鸡5000多只,下一步还将规划发展露地蔬菜800亩,猕猴桃200亩。

  黄远义介绍,红光村因地制宜,就是发展金银花和核桃,一共规划了850亩;有一个家年出栏8000头的生态生猪场和5万只巴山土鸡的林下养殖场。老百姓在“幸福红光”这个园区之内,实施人畜分离,每家每户老百姓都一个猪圈和一个杂物间,都可以养自己的年猪。并依托了“康师傅酸菜基地”和德建农业科技园这两个龙头,创建我们沙河的诸葛牌蔬菜,老百姓就靠这个发家致富。

  五

  “巴山新居”工程使人居环境变了,变得越来越美了;居住的人们活得更有精神了,村民们的素质也逐渐变得文明起来。“看到村里的新变化,我们生活得更有自信了!”巴山新居主人赵四海信心十足。

  “刚从支部书记位子上退下来时,想发挥余热又怕别人说长道短。现在好了,村里设置党员示范岗,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调解民事纠纷了。”南江槐树村原村支书杨绍斌对“在职党员依岗承诺、无职党员设岗定责”的新机制非常拥护。

  据南江县槐树村督查员曾正平讲,以前的槐树村,经常有人为田边地角一些小事而吵架,村上也很难组织群众开个村民会,要搞公益事业,或农户有啥红白喜事,主动来参与的人很少。如今,李银民家阴沟被洪水冲下的淤泥堵塞了,不少村民主动来帮助清淤。现在槐树村村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槐树村民就是一家人!

  槐树村坚持社会管理创新,推行村民自治、能人治村,始终突出群众主体作用。现在,村里初步形成了“三不四自五新”,即不搞群众不积极的项目、不搞群众不投入的建设、不搞群众监督缺位的事项;自愿申报项目、自己协调土地、自我投入为主、自负苗木损失;建立竞争立项的申报新机制、群专结合的建设新机制、权责统一的管护新机制、部门联动的服务新机制、群众参与的监督新机制。

  在冬日的阳光里,平昌县驷马镇徐家大院的人们在休闲广场上跳起“坝坝舞”,他们的舞姿并不算优美,每个人却很开心;高低杠、三位蹬力器、跷跷板、单柱骑马机、乒乓球台等健身设施“被忙碌着”;“儿童城堡”里,孩子们玩得正欢……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,思想观念的变化引导着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。“巴山新居”里的人们正在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。

  在通江县空山乡龙池村新居聚居点,记者看到三幅大型浮雕墙上,展示了空山乡刀耕火种、修路找水建新居和兴产业奔小康的蜕变过程;休闲广场孝道文化墙上,二十四个历史小故事讲述着忠孝美德;新居墙上,“空山黄牛图”、“只生一个好”、“廉洁春风拂巴山”等图雕折射出空山的文化色彩和旅游胜景……走进龙池村稻子梁聚居点,一幅生态与民俗、自然与人文的巴山新村映入眼帘。在孝道文化墙上,“二十四孝”的故事,引得游客、孩童不时驻足观看;空山乡自编的《孝道》、《孝星》、《慈孝行为规范》系列读本和慈孝挂历,免费向村民发放,村里也定期开展尊老爱幼“五星家庭”评选活动;在学校课堂,慈孝教育格外受到重视。长慈幼孝就这样深入人心、历久弥新。

  在新居石栏杆上和新居外墙上,刻满当地花草和动物;对垃圾、污水等统一处理,培植绿化带6800多平方米;组建由院户长、老干部、退休教师等20位“知名人士”组成的“夕阳和谐队”,义务监督村务,义务为群众讲政策、学法律、调纠纷;开展教育培训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,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;村民每天将生活垃圾分类,垃圾处理车定期收取;实行无职党员定岗承诺,围绕建新村、兴产业、促和谐三大主题,让村民自觉知法、懂法、守法,实现了村内无上访、无治安刑事案件。

  “村里的环境优美,人们和谐相处,我们的生活就是美好!”村民杨熙康的脸上乐开了花。

  在“巴山新居”建设中,巴中将统筹以“巴山新居”为重点的农村社区与城市新区、产业园区“三区”建设,同步规划、同步建设、良性互促,努力培育增长极,形成“一核多点、多点突破、多点支撑”发展格局;坚持新建与历史传承保护相结合,彰显农村田园风光特色和文化特色;坚持产村相融,围绕聚居点,同步建设农村产业园区,发展现代农业,做到“巴山新居”与产发展在时间上同步规划,在空间上同步推进;利用“巴山新居”建设在村落布局、基础设施、居住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,支撑和带动产业发展,帮助群众不断增收致富。围绕“巴山新居”,进一步调整完善道路、饮水、用电、上学、就医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,完善其对生产生活的保障功能,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;大力开展幸福美丽新村试点工作,同步推进社区管理创新,健全村民自治机制,开展环境综合治理,引导和帮助群众在住上好房子的同时养成现代文明生活习惯,阻断贫困和愚昧的代际传递,特别注重农村社区中的亲情、乡情、友情、血缘、地缘等因素,更好地促进农村和谐,努力把“巴山新居”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乐园,这也是让革命老区、贫困地区、边远山区实现与全省、全国同步小康迈出追赶跨越、加快发展铿锵步伐的真实缩影,千家万户的“巴山新居”托起一方百姓致富的希望。

 
Copyright © 2021—2022 巴中市妇女联合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复制或建立镜像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
联系地址:巴中市群团惠民帮扶中心五楼(巴中经开区石井街298号) 承办单位:巴中市妇女联合会信息咨询中心
联系电话:0827-8666329 联系邮箱:bzsfl@126.com 备案号码:蜀ICP备12011401号